当前位置:首页 >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

性别:男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吕贝克 日期:1875-05-08
地区: 民族:
职业:小说家和散文家 星座:
身高: 体重:
血型: 毕业:
经纪公司: 代表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
电影作品 电视作品 演员新闻
托马斯·曼

演员介绍

托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社会活动 托马斯·曼1912年写成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搬上银幕之后,引起了国际上的注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托马斯·曼深受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影响,充满浪漫的民族主义思想,把战争看成是某种精神的净化、解放和希望,认为战争可以保卫德意志签名的民族精神。而当时斯蒂芬·茨威格、赫尔曼·黑塞、施尼茨勒和罗曼·罗兰都是反战的。托马斯·曼的哥哥也反战,为此两兄弟几乎绝交了。战争的失败使托马斯·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此时他认为,“民主与人文主义是统一的,如果人们要遵循人文主义,就要学会人与人之间民主地相处。对于自己过去的反理性主义,他感到一生的“罪过、负债与责任”。1919年,托马斯·曼被授予波恩大学哲学系的名誉博士。托马斯·曼从一个不问政治的艺术托马斯·曼个人主义者转向社会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者。1922年,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被年轻民族主义分子杀害,这个事件使他站出来公开表态支持共和与民主,并发表演讲谴责“感伤蒙昧主义从事的恐怖活动”,指出“未来的思想是人性、博爱”,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可能的。他称自己的政治活动是想要把青年人“争取到共和国,争取到被称之为民主,以及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一边来。”对此,那些“无知和没有教养”的青年公开对他表示不满,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骂他背叛了德意志。在一次演讲中,托马斯·曼曾抨击了“种族优越”,为此惹怒了在场的纳粹党徒,迫于他们的淫威,托马斯·曼不得不从后门离开大厅。1923年,托马斯·曼开始了流亡生活。起初,他在瑞士生活了五年,以后又移居美国。在美国期间,托马斯·曼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另外一种德国的面貌,在那里他发挥着比在国内更大的作用。他曾是罗斯福总统的座上客,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29年,托马斯·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0年大选,纳粹一跃成为得票率奇高的党派。托马斯·曼一直不赞同这种煽动性的政治势力,于1930年10月17日在柏林贝多芬厅发表了被称为“德意志致词”的讲话,他质问是否“纳粹理想所要求的那种低级的,纯种的,思想单纯的,脚后跟行军中啪啪作响的,幼稚听话的,激情荡漾的真诚;这种高度的全民族的单一化在一个成熟且经验丰富的文化民族里,如德意志民族,真的可以实现。”除了托马斯·曼自己的作品不合纳粹的胃口之外,他哥哥亨利希·曼的进步言论,他妻子的犹太血统以及他子女公开的同性恋身份都足以令纳粹咬牙切齿。目睹理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排挤、迫害,目睹曾受良好教育的托马斯·曼德国青年在大街上跟随纳粹焚烧书籍,作为德国贵族礼仪的典范,托马斯·曼开始采用了谩骂的形式。在他的私人书信中,开始频繁出现“白痴”、“流氓”、“令人厌恶的小丑”、“悲惨的可怜人”、“蒙昧主义的痴呆”、“奴隶的劣根性”这些词,他用足了全部带有侮辱性的字眼,对纳粹德国及其人民“开骂”了。他在通信中写道:“德国人民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因为他们并不热爱自由,相反认为自由是一种可以完全忽视的形式。尽管遇到残酷的幻灭,在新的恐怖的制约下,他们甚至会比在共和国的环境中,还要感觉良好和幸福。”他把这种只有国家概念,没有人的概念的现象看做是一个民族智性和道德的衰败。他甚至认为野蛮的德国已经不配称作“国家”,而应当称为“白痴野战营地”。1935年,他与爱因斯坦一起获得了哈佛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1936年,托马斯·曼终于从私人书信转向公开表达:“对人类、道德及审美的无数观察让我确信,现在的德国政权对德国和世界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同年,他被剥夺了德国国籍。同时,纳粹还剥夺了托马斯·曼于1919年被波恩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称谓。他声明不承认那个“占据在德国土地上的灭绝人性的统治政权”,当时的德国“没有思想,却又反对思想,反对所有高尚的、美好的、正派的东西,反对自由、真理和正义”。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1年托马斯·曼举家迁往PacificPalisades(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附近)。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马斯·曼才取得了美国国籍。虽然他的著作在德国被查禁,他的国籍和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剥夺,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开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严正。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流亡:“这令人难以忍受。不过这更容易使我认识到在德国弥漫着荼毒。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我其实什么都没有损失。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我带着德意志文化。我与世界保持联系,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失败者。"战后德国几家报纸推荐托马斯·曼当任第一位联邦德国的总统,他拒绝了。战后,托马斯·曼始终不肯返回德国。多年之后,托马斯·曼才愿意跟他的德国同胞重新和好。五十年代,迈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肆虐。而二战后的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托马斯·曼最终选择于1952年返回瑞士定居。他一直在瑞士客居,但经常回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访问,在那里朗读他的作品。这期间,他的作品范围更进一步扩大。1955年7月20日托马斯.曼被确诊患了血栓。治疗没能启到效果。托马斯.曼于8月12日由于动脉硬化症在苏黎世的医院逝世,享年80岁。 人物评价 《布登勃洛克一家》又译作《布登勃洛克家族》。1901年,托马斯·曼的第一部小说《布登托马斯·曼的画像(VaclavZeman绘)勃洛克一家》出版了。小说一经发行马上就在读者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共鸣。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创作的有极大影响的作品之一。28年后,就是由于这本书的创作,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为人争取和平与民主的事集献出了自已光辉的一生。他以六十多年如一日的勤劳创作,丰富了德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库。他不但是卓越的天才作家,而且是和一切黑暗势力作不倦争斗的人道主义者和百折不撩的和平战士。1975年,德国某电台访问多位作家,征询他们对托马斯·曼的意见,回复多数是否定性的。一位女作家说,托马斯·曼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但他将这些经历干干净净地排除在了作品之外。这种说法,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诚然,托马斯·曼的小说作品没直接写到世界大战,但是——不知道这位女作家是无知还是无视——你能说《马里奥和魔术师》、《绿蒂在魏玛》不是对大战期间德国社会政治领域云谲波诡的反映吗?小说之外,托马斯·曼的文论作品对法西斯主义的直接批判还少吗?莫非这些作品,就不算作品?此一问题,美国批评家雷纳·韦勒克有一个不错的总结:“托马斯·曼可以充当反映文学批评与政治动乱互为依存现象的一位代表人物。”

推荐

米契尔·哈思曼

1.米契尔·哈思曼

指数:

查看
苏菲·兰道尔

2.苏菲·兰道尔

指数:

查看
朱莉·恩格尔布莱切特

3.朱莉·恩格尔布莱切特

指数:

查看
曹飞飞

4.曹飞飞

指数:

查看
尚言生

5.尚言生

指数:

查看
凯特·弗黎特伍德

6.凯特·弗黎特伍德

指数:

查看
曹然然

7.曹然然

指数:

查看
戴墨

8.戴墨

指数:

查看
赵震

9.赵震

指数:

查看
刘秋波

10.刘秋波

指数:

查看


本网站不制作小说,新闻和影视,也不保存小说,新闻和影视.阅读小说,新闻和影视,自动跳转到源网站上阅读。

本网站内容无侵权,只提供导航。阅读小说,新闻和影视,对应的网址,和我网址完全不同。

若你被侵权,请联系源网站删除。源网站删除后,导航链接进去后,内容也不存在了。

请您先仔细看以上几点,若还认为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ass7443@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www.cuowa.com.All Rights Reserved